浮云在空碧,来往议阴晴。
荷雨洒衣湿,苹风吹袖清。
鹊声喧日出,鸥性狎波平。
山色不言语,唤醒三日酲。
译文、赏析 / 严勇
译文
图片
天上的浮云在碧蓝的天空中飘荡,仿佛在互相商量着天气的阴晴。
荷花上的雨珠打湿了衣裳,浮萍间吹来的风儿清爽地拂过衣袖。
太阳出来时,喜鹊喧闹不已;水面平静,鸥鸟也显得格外亲昵自在。
山间的景色虽然沉默不语,却能让人从连日的醉意中清醒过来。
注释
图片
空碧:即“碧空”。
荷雨:指沿途有荷花,下的雨不大。
蘋风: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。
喧:声音大而嘈杂。是说喜鹊对日出的喜悦。
狎(xiá):亲热、玩乐的意思。
酲(chéng):酒醒后的困惫状态。
注释引用:百科赏析
图片
这是宋代诗人王质的一首山水诗。
这首诗最绝妙之处,在于不事雕琢,以景结情,尽显山水涤荡心灵之妙,简淡中见意趣,寻常风物中见性情。既显宋诗“即物穷理”的理趣,又含“情景交融”的独特审美。
王质一生仕途偃蹇,后隐居不仕,常以山水为友,这种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经历,让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自带一份亲昵与通透。他眼中的山水,从来不是冰冷的客体,而是可与之对话的知己,这种视角为诗歌注入了鲜活的灵性。
“浮云在空碧,来往议阴晴。”首联是说,天上的浮云在碧蓝的天空中飘荡,仿佛在互相商量着天气的阴晴。这是写“山行之天气”。
诗人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浮云“议”的情态,将天际流云写得如市井闲人般饶舌——它们在碧空下穿梭,仿佛正凑在一起嘀咕天气的阴晴。这看似随意的一笔,既暗合了山行时人对天气的自然关切,又以轻盈的戏谑打破了传统山水诗的肃穆,透着诗人与自然相处时的松弛。这种“以俗写雅”的笔法,正源于他隐居后褪去官场拘谨、回归本真的心境。
“荷雨洒衣湿,苹风吹袖清。”颔联是说,荷花上的雨珠打湿了衣裳,浮萍间吹来的风儿清爽地拂过衣袖。这是写“山行之体验”。
感官体验,更见炼字之妙。“洒”字写出雨落的轻细,“吹”字显示风的柔和。一湿一清,一近一远,将触觉与体感交织,不写“雨大”“风凉”,却让读者如亲历其境。这种“不写之写”的留白,正是宋诗“状物精细而意韵悠长”的典型特征,也藏着诗人对自然细微之美的珍视。
“鹊声喧日出,鸥性狎波平”颈联是说,太阳出来时,喜鹊喧闹不已;水面平静,鸥鸟也显得格外亲昵自在。这是写“山行之景色”。
以声景与动景,续写山行之生机。雨过天晴,喜鹊“喧”声乍起,如孩童般雀跃的欢呼,将日出的明快写得活灵活现;水面初平,鸥鸟“狎”波而戏,那份与清波亲昵无间的自在,恰似诗人此刻放下俗务的悠然。“喧”与“狎”两个动词,既状写了禽鸟的情态,更暗合了诗人内心的愉悦——自然万物的自在,正是他所追求的生命状态。
“山色不言语,唤醒三日酲。”末联是说,山间的景色虽然沉默不语,却能让人从连日的醉意中清醒过来。这是写“山行之心境”。
前三联铺陈云的灵动、雨的调皮、鸟的欢跃,末句却以“不言语”的山色收束。这沉默的山,以其沉稳的苍翠,驱散了诗人“三日酲”的昏沉。这“唤醒”之力,正是自然最本真的疗愈力——比任何道理都更动人,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。他在山水中寻得的,不仅是审美愉悦,更是精神的安顿。
纵览全诗,以简淡笔触勾勒山行所见,却在自然意象的巧妙铺陈中,既显露出诗人旷达的生命态度,又彰显出宋诗“理趣融于风物”的独特审美,恰如王质其人——于困顿中寻得旷达,在山水间照见本心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亿策略-在线炒股平台排名-炒股配资公司-配资平台佣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